每个九年义务教育出来的人,都应听过「存天理,灭人欲」,自然也知道王阳明及心学,但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在很长时间里,都只知名词而不知其意。
随着年龄增长,我对自己浑浑噩噩的生活越来越不满意,对生活的未来越来越恐惧,我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着,自己怎么活着才是好。我既不想让自己为柴米油盐、车贷房贷奔波一辈子,也不想及时行乐开开心心地直到一堆骨灰,我总是在找「意义」。
为此,我开始有意去了解一些哲学、人生指导方面的书,在这过程中,看到了樊登讲《王阳明哲学》的视频。
如我所说,在此之前,我对于王阳明的心学基本停留在字面上,基于好奇心看了视频,看完似有所得,但又觉得也没有什么收获,此后几个月,我不时想起视频中的只言片语,快到 2020 年了,我决定《王阳明哲学》放到自己 2020 年读书计划中。
这本书还真是不好买,淘宝、京东、当当、亚马逊都没有,在拼多多中碰运气,倒真找到了,也不管评论中所说印刷质量问题,能读就行,15 块钱赶紧买回来,过年回家时,便将它带着了。
这书读起来确实有点儿费劲,文字带点古文的文风,还各种引用《大学》、《中庸》、《论语》等书中只言片语,对于一个仅在应试教育中背了一点文言文的文盲来说,有些地方不免一知半解,只好囫囵吞枣。
磕磕绊绊读完全书,再回头看看樊登的视频,对于王阳明的哲学有了几分认识。
王阳明的哲学核心就是「致良知」。
所谓「良知」,王阳明说是每个人心中都有的「天理」,用我的话说,就是知善恶是非恻隐之心。而「致」,就是行动、做到。所以「致良知」的意思就是,一个人能够清楚真正的善恶是非,并且能够依照善恶是非去做,好善恶恶,为善除恶。
那怎么才能做到「致良知」呢?王阳明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步骤:
- 对于初学者,心猿意马,思虑多是人欲,需要通过「静坐澄心」,让自己心思定下来;
- 当一个人能够静下来后,不能一味求静,一定去行动、做事,用良知指导行为,在行动中检查良知,「省察克治」,不断发现自己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并不断从心中扫除干净,循环往复,做到知行合一。
- 等到私欲去尽,心地莹澈,不希求,不怨幕,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不累于欲,随时随事皆自得,从心所欲不逾矩,行事便是直道而行,到达「圆熟化境」的地步。
王阳明特意传下四句诗来教导他人「致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致良知说来简单,但实践过程中,有些人会误入歧途,常见的问题包括:
- 以习气私欲为天理。有人看到「良知来自人心,每个人心中都有良知」等话,就要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其实完全没有去了解心学,在致良知中,习气私欲会遮蔽良知,致良知去掉的就是自身的习气私欲。
- 以知识为良知。我们平时书本上学到的学科知识,都是闻见之知,而不是德性之知,闻见之知更像是一种工具,我们用知识解决问题,而德性之知才是决定做什么的舵手。
- 以事物之理为天理。接受了科学教育的人,很多都是这个想法,即唯物主义,但王阳明心学中,天理是人的心体,是知善知恶的良知。
- 一味静坐,步入佛老,走出世的路。这条路虽可以让人在乱世中独善其身,但和王阳明的目标完全不同,王阳明是希望能够亲亲爱民,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步入槁枯寂静。
以上,只是我对于《王阳明哲学》的大致汇总,篇幅有限,难免有很多遗漏,并且,我研究不深,也难免流于表面。
不过,我从书中反思自己,总结出自身需要改进的几点:
- 静心。这两年专注力越来越差,手底下写着文档,脑子里一会想开会,一会想发消息,一会担忧自己发给领导的邮件是不是有问题……一天下来,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很忙碌,又一事无成。
- 知行合一。我常常明知看视频没有营养,却还是不愿意放下 iPad 去看书、健身、打扫卫生、和父母聊聊天、给朋友打个电话……
- 省察克治。随着年龄增长,我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宽松,并且给自己找各种理由搪塞,私欲日起。
以上,应当「时时轻拂拭,勿使惹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