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朴素且通用的成长方法——PDCA 译文中,我将很多事情的发展总结成了PDCA,而最近两年的AI领域发展,着实展示了一种全球性 高频 PDCA 循环,而这一切所依赖的是开源(或者说 GitHub、HuggingFace、CivitAI 等平台)。
先描述一个现象:
在Stable Diffusion开源火起来后,相关的东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刚开始速度还比较慢,今天webUI更新了,下个月出现个中文般的安装器,再下个月出现个可以直接节点连接的comfyUI,再下个月有人定制基于 Apple Silicon的工具……
而模型领域表现更迅速,今天开源了2.0模型,明天在 CivitAI 上就已经出现了很多基于其的模型和Lora,今天大家还在讨论 文生图 新模型,明天已经有人想出办法将主体固化来实现图片逐帧实现视频的方法……
昨天一个中国人开源了个TTS模型,可以将中英文声音搞得惟妙惟肖,你还没有部署好,明天就可能出现一个日本、以色列、美国或某个角落的人抛出一个基于此搞的多国语言版,后天可能冒出个公司可以直接生成音视频了;
大家都在其他人的成果上继续贡献自己的智力成果,大家又都将成果公之于众,方便其他人研究、学习、使用。当你将自己搞出来的东西分享到GitHub后去睡觉时,西方的某个人可能看到了你做的东西,然后基于此在搞新东西,当你醒来时,他可能已将自己的想法实现并公诸于众,你做马桶上看手机时,可能看到了出现的新东西,然后有了新想法,白天开始尝试。甚至,你可以趁着对方还没睡,通过Discord、email、GitHub Issue 等渠道与对方交流一下想法。
这就是我们最近所经历的AI产品在开源平台的创新大爆发,每天都有目不暇接的新东西出现在大家眼前,学都学不过来。而这背后,是世界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开源环境中奉献各自的智力。这种行为可能不能产生直接地商业价值,但绝对比很多商业组织中保密的研发流程更高效。
在我印象中,即使前些年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年代,也很难找到如此全球化创新协作的案例。虽然以前 Linux/GNU 这种大型产品的开源开发历史,但其参与人数其实并不多,而这次的AIGC的开源协作,涉及人群更广、影响力更大、协作方式更去中心化(自发性),它所迸发出的活力也是少见的,而且相比以前的开源或闭源产品,大家的创意和智力在短时间内相互激荡,如此高频的出现了创新成果,也是以前少有的,呈现一种全球化创新的态势。
所以说,开源,展现出了一种非常高效的全球化创新协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