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7-04-08
author:wolf3c
字数:1.5K
这其实是个被说烂了的事情。
「人多力量大」和增加工作时间是在体力工作中常见的项目管理策略。
搬砖,如果一人一小时搬 1000 块,有 10 万块砖,想要快速搬完,只需要加人,空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可以让 100 人过来 1 小时搞定。
「人多力量大」和增加工作时间最具说服力的例子就是富士康,iPhone 一年卖出几千万台,富士康通过增加生产线、工人三班倒等方式,硬是让 iPhone 成了街机。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工作中,我发现很多人都有这种「体力工作」的思想。我以为我是做一个智力工作,没想到碰到了体力工作的管理方式。
我们先要说一下「体力工作」的特点。
- 简单。因为只有简单的工作,才可以找到大量劳动力,复杂工作的劳动力培养成本太高,人多不了。这也是为什么流水线极大提高生成效率的原因,流水线把复杂的工作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工作,让普通工人经过一两天的培训就能干(或用简单低廉的器械去处理)。
- 有标准。差不多所有东西(除了个别领域),凡是有个详尽的可测量的统一标准,都可以大量重复制作。iPhone 很复杂,Apple 给富士康一个 iPhone 验收标准,有了这个标准,富士康可以让一个生产线 7*24 小时重复工作。就像前面说的搬砖,你只要能制定出砖从哪到哪,要保持什么样子,如何完成等,你就一定能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方式完成。
可以说,「简单」是横向在单位时间下提升产出,而「有标准」是纵向在时间维度上提高产出。
拿生产手机举例,「简单」让富士康可以通过增加生产线的方式增加一次性的产出,而「有标准」让富士康可以通过生产线长时间重复运作的方式增加产出的手机。
回头看看智力工作。
首先,它不是简单的。可能有人说智力工作可以像流水线那样通过分解来让工作简单化,软件开发就是最明显的例子。这种认为软件开发就是码农砌砖的想法,我也懒得反驳。
其次,它很难有标准,甚至很多时候它是要制定标准,每个问题都可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很多解决方案是需要创新。面对新用户、新需求,是不是还可以用设计书籍中的方案搞定?面对新的团队,是不是可以照着教科书的方式管理?面对 bug,是否可以直接抄 Stack Overflow 的回答(如果可以,人家早就直接搬 GitHub 的代码了,也就不会出错了)?
说的直白点,在智力工作中,要的不是侧重点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更明确的说,是做到更好的质量。
因为在「体力工作」中,质量就是标准,也就是复制的依据,要求就是产出更多。而在「智力工作」中,要的不是数量更多,而是质量更好,更好的解决方案、更人性的交互设计、更人性的交通设计。
在工作中,当听到有人说加班、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时候,我都笑而不语。加班?十几个小时?你是说你在时间维度上纵向提升产出吗?当我听到有人说自己的部门需要加人时,我就很好奇他真的知道自己部门人手的产出情况如何吗?他是想通过加人的方式横向提升产出?
说出来可能会被骂,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加班只不过是花更多时间和人扯淡、聊 QQ、刷知乎。所谓的加人,只不过是多找几个可以一起扯淡的人。
他们真的不知道这些简单道理吗?不可能,毕竟,连我都知道。
为什么智力工作中大家这么喜欢「加班」?有几个可能:
- 表达自己工作产出多的方式。也就是工作时间越长工作产出越多的思维定式给害的。不过反过来说,这么做的人大多内心对自己的工作产出发虚。
- 加班是一种表现自己工作积极的方式。
- 加班成为一种氛围。很多公司有这种文化氛围,大家一起加班扯淡刷手机。
为什么智力工作中大家这么喜欢「人多力量大」?有几个可能:
- 体力劳动中的思维影响。毕竟我们以前的生活常识带给我们很多不可磨灭的思维定式,事情做不完,就想增加人手。
- 人多了才有安全感。面对事情,一群人可以壮胆,出了事情,一群人可以扛雷。
- 担更少的责任。毕竟人多了,分给每个人的事情就少了,轻松一点,出了问题,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少一点。
记住,这是一个可以独力改变世界的时代。
(EOF)
请在这里留言讨论
<<< 回到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