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 自我管理 产品经理 观点

试错:人类进步的方法

Posted on 2022-07-08,10 min read

也不知是从何时开始,我脑子里面就有了这个观点,试错是人类所有进度的核心方法。

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了这个观点的合理性,然后觉得这个观点更加合理了。

正面案例

从最基本的石器、器具、机械、生物、物理、化学、医学等物质层面的所有属性、方法、理论、原理、公式,都是通过一次次试验来证实的,而这个证实背后,有更多次试错和证伪。

在医学方面,神农尝百草是在试错,华佗刮骨疗伤也是试了多少次的结果,李时珍本草纲目就是一本错题集,华盛顿就是试错的牺牲品,黑死病、霍乱、哈尔滨鼠疫……每次疫情都是一波密集的试错,直到近代,开始有了双盲实验、三盲试验,医学发展出一套完善的试错机制,还搞出个 FDA 来监督试错。

在材料技术方面,发现黑曜石的锋利是无意中试错,然后通过研磨石头骨头做出了各种粗劣的工具,点火烧东西试出了冶金技术,后来掺杂各种东西冶炼,搞出了勾践剑,当然,也炼制出了大力丸、红丸,最后明代好几个皇帝成了尝试的牺牲品,而近现代,大家开始成规模的试错,各个材料化学研究院,给铝里面加点东西,搞出来各种铝合金试试,然后给玻璃里面加点金属,搞出各种高强度玻璃试试,再给硅里面配合各种金属,搞出各种半导体通电试试,每一个新品发布会,背后可能有无数次的试错。

离开物质层面,到了逻辑、理念、理论、公理、观念、信仰、神学、哲学,也都是在不断的试验、测试中不断的演进。

宗教、思想方面,最开始人们可能相信多神论、萨满教,一个祭祀就可以忽悠一帮人,后来随着人多了,城邦、国家都无法靠着一个个分散的宗教来组织人力,所以慢慢出现了统一的大宗教来统一大家的思想,比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佛教。中国从诸子百家到法家强权统治,再到道家休养生息,然后是儒家外儒内法,刚柔并济,都是不断地试错,一种方法不好使了换另一种试试。很多看似唯心的东西,也很少有人完全从脑子里盛发出来就浑然天成、一丝不变,比如孔孟级别的大牛,也不是坐在家里提出一套理论,然后入世搅动风云,都是拿着自己的理论不断碰壁试错,不断学习调整,等到儒家理论真的达到独尊儒术的地步,已经被「不肖子孙」改的面目全非。更别说鬼谷子一脉所谓在深山学艺十几年,下山就要出将入相,这种故事,要么就是不可信的故事,要么就难逃一段悲惨的试错起步期。

很多理论都是这么来的,以前大家认为同样大小的铁球和木球同时同高度释放,一定铁球先落地,亚里士多德学派都这么想,因为它重啊。但当重力试验告诉我们,在真空下,铁球和羽毛同时落下。后来牛顿跳起来说了几个简单公式,就将世间一切受力问题解决了。后面一二百年仿佛这个行业就很难出现比肩之人,但随着大家技术进步,发现牛顿的这些公式,好像在有些情况下不对啊,然后大家发现这玩意虽然平时很好用,但到了高精尖就出问题,越是高精尖的地方,偏差越大,然后一堆牛人就跳出来又提出了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各种原理,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当然,我们正在这个时代生活,但是这些理论就是这个宇宙的密码吗?估计远远不是,等到我们发现这些理论不可用的时候,我们就需要提出新的理论。

反面教材

我发现现在中国小孩子接受的教育环境,与这个基本方法完全相反,你就必须对,你上学的目的就是把提做对,就是要满分,并且大家的观点是,只有平时做对了,考试时才可能做对,所以,你在任何时候做错了都是天塌下来了,平时要是错了,没被发现还好,发现了免不了挨一顿呲,要是碰到个暴脾气父母,不是你被打出血,就是父母气出血。

从小学开始,拼音不能错、写字不能错、造句不能错、算术不能错、弹琴不能错、数学不能错、语文不错、选择不能错、填空不能错、解答不能错……因为你每个做错的题,总是可以在书上找到相似题目和对应的知识点。

到了工作岗位,我们发现很多工作环境也是不让出错的,即使你是一个项目经理、一个产品经理、一个研发工程师、一个设计师,你不能迟到,不然扣工资,不能写错一行代码,不然测试就会拿你是问,不能规划无法实现的功能,不然研发打得你头破血流。

这么说,我估计有人看到这里已经开始腹诽:就应该做对啊?你在这里叨叨什么呢?这还能有错。

这些,我不能说有错,守时是职场人的基本习惯吧?写代码不出错是一个好程序员的基本要求吧?产品经理天天规划无法实现的东西也不应该吧?公司也没那么多钱养活潘驴邓小闲吧?这么一看,好像坚持正确才是王道。

不出错的结果

那么,我们反过来想想,一个人怎么才能不出错呢?两种办法:

  1. 严格按照已知的成功经验来做;
  2. 不做则不错。

我们这个社会不乏很多可以按照成功经验来做的工作,比如电子厂流水线的技工,比如做菜,我们简单分析一下,那些已经有了成功经验,甚至有了 SOP 标准作业流程的事情,中国人可以做,印度人也可以做,人能做,机器也能做。

那我们的优势是什么?为什么还有很多中国人在做?我想大概是因为成本更低吧。成本低的背后就是收入低,收入低就是生活水平无法提升,靠着工厂流水线,很难让自己过上电视里面的生活。

反过来讲,我们看那些创业、创新、研究、研发等,这种事情的成本高、失败率高,但是,如果一个环境能够支撑一帮人敢于提出想法,并去检验自己假设,而错了之后也能够重新来过,不被一棒子打死,这种环境往往会出现很多创举,从而慢慢引领科技发展。

互联网行业就是「试错」方面的典型代表。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环境对于「错」的容忍度非常低,其实很多错误都不会产生天崩地裂的后果,很多错误都是可修改的,一道数学题做错了真的会影响一个孩子一辈子吗?如果你说真的,我请问你,你开车时从来不会接电话、分神、聊天、打错转向灯、拐错路口吗?你吃饭时从来不看手机、狼吞虎咽、咬到舌头?你下楼梯时从来都认真看脚下、不看手机?我想这里面很多事情可能都会对你带来一辈子的影响,但你就是抓着孩子一道算术题错了不放。

试错的环境

我们很难避免一个人犯错,我们也不应该把人培养成机器般正确,恰恰相反,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试错能力,有想法大胆就去尝试,错了就从中总结教训,通过试错来了解机制和规律,然后思考新的方案,再次尝试。

我们很多家长都会骂自己孩子,学习倒数第一,打游戏倒是一把好手。但是,如此普遍的现象,却很少有人反思为什么,家长不反思、老师不反思、所谓的教育专家也不反思,因为人们总是优先认为自己是对的,也希望自己永远是对的。我用这个理论大概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很多孩子在打游戏的时候,没有人去强迫你必须是对的,你的英雄在游戏里面死了以后,等待一分钟又会满血复活,你不但可以重新开始,还可能用这一分钟思考一下优化方案,几分钟后,就可以再次尝试自己的想法,如果错了就再来。我们会发现,很多游戏都带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很少有标准答案或唯一解。在简单的规则背后,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尝试,去做你想做的一切,没有一个人盯着你说你这个做法不对,只有结果会给你答案;
  2. 大量及时反馈。成功了会马上有奖励,经验值增加,金光一闪升级了;失败了马上会打死,界面变灰,等待复活。
  3. 所有错误都不会引发不可逆的失败。不但如此,很多游戏都提供了满血复活、存档读档的方式,让你可以重复尝试;

所以,在我看来,每个游戏玩得好的孩子,其实都是非常聪明的(即使沉迷其中)。但这事在很多家长老师眼里就是玩物丧志,非要将孩子规范到自己指定的事情上来。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现实社会中可以像游戏中提供如此开放、包容、及时反馈的环境,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沉迷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不断试错,发现/创造出新的东西。

所以,在我看来,很多公司、机构、家庭等组织,都应该把自己的公司机制建立成一个游戏的机制,有规则、攻略,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条可以去「试错」的路径。

(完)

下一篇: 记录一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