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7-04-09
author:wolf3c
字数:1.6K
我出生在宁夏南部贫困小山村,作为农民的儿子,作为宁南贫困山区的孩子,小时候生活一直比较拮据,非逢年过节,一日三餐定是见不到肉。用的东西,也很少有富余,衣服只有过春节才会有一套新的。
所以,我没有铺张浪费的资本,没有养成浪费习惯,确切地说,我一直认为自己在节约这方面做得不差(毕竟多少年没见过好东西了)。但是随着见的人和事多了,我发现,自己对节约的想法与他人有点不同。
在农村,常常见到一些家里安个二十瓦的白炽灯,美其名曰省电,几年后,他家的孩子一个个佩戴厚厚的眼镜,还自豪地说自己孩子是读书刻苦。我在大学时,给自己淘了一个台灯,看电脑的时候把它打开,免得电脑光太刺眼。
后来,农村条件好了,家家买了洗衣机,有意思的事情来了,有些人家的洗衣机只有在冬天时才会拿出来甩水,而洗衣服还是人手洗,说是节约水电。我自己工作后洗衣服时,只要条件允许,我尽量让机器搞定,洗衣机绝对是工业时代伟大的发明。
估计很多人都听过关于电视机和遥控器的笑话,事实上,我家的那个长虹彩电坏的时候,遥控器真的是新的,当时他们已经十几岁了。后来我自己有了电脑后,我买了键盘从来不套东西保护,七八十块钱的罗技键鼠套装用两年,坏了换个新的,我认为很值,至少我在两年的使用中从来没有因为一个塑料纸不爽过。
大学吃饭的时候,同学打四两米饭两碗菜,每次菜吃不完却要把每一粒米饭夹到嘴里,我就好奇问他是不是特喜欢米饭,回答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好吧,「粒粒」米饭是辛苦,「块块」肉菜不辛苦。我的做法完全相反,从小我就知道肉比菜好,菜比米饭好,从价格也可以一眼看出来,所以我宁可倒了一碗八毛钱的米饭,也不浪费一小块东坡肉。
有一次,下大雨,一个同学穿了一双很贵的鞋,为了不让鞋被雨水泡,他居然把鞋脱了提在手里,打着伞光脚走回宿舍。
大学时,每年三月都有志愿者社团举行「熄灯一小时」活动,一帮志愿者挨家挨户让人关灯,然后一帮拿着相机的志愿者站在宿舍楼下一通乱拍。我很不能理解这种做法,人类发展了多少万年,才造出灯泡这种好东西,你非不让人用是几个意思?难道大家回到田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好了?你要是说发电是污染环境的,发电是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你可以让这帮大学生好好努力,以后进入科技工作,找到更好的能源嘛,再不济也可以去核能公司工作嘛。反过来说,人家发电厂把电发好了,你们突然一个小时都不用,那些电怎么办,你让它去哪?你们是面子上节约电了,但是发电的过程并没有减慢,该消耗的煤已经烧了,该排的气也已经排了。我虽曾是志愿者协会的成员,但我从来没有参与过这种活动。相比于关灯一小时,我认为在光明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更有意义。
智能手机普及后,电视遥控器的故事又上演了,很多人的手机都要换了,屏幕上还包着保护膜,撕掉划痕累累的保护膜,屏幕如出厂时一般,估计很多人用了两年还不知道自己的手机屏幕可显示出那么鲜艳的色彩吧。我再自己第一部智能手机上犯了这个错,之后再也没有给手机贴过膜,在我看来,相比于保护一个完好的手机远没有让自己获得更好享受来的划算。
工作后,经常在外面吃饭,也常有剩饭的现象,即使在食堂吃饭,我也经常剩饭,有时会把某一个菜尝一口不好吃,就全扔了。这事情常常被同事说挑食、浪费。其实在我看来浪费粮食的是厨子,是他把菜炒那么难吃,如果他把菜做好吃了,我就不会倒掉了。
我不是说自己就是对的,也不是讥笑别人的做法,把这些写出来,只是感觉人和人的节约观的差异很有意思。
我试着总结一下自己的「节约」观:
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不浪费,不破坏,不造成重大伤害。
当然这种总结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处理方式常常是按照经验、心态等来应对,不会根据公式或定理来做决定。
有两点还是需要说明:
- 不要为了节约,过度降低人的体验,满足人的需求是前提。
- 不要为了自己的需求,铺张浪费,更不能破坏公共财产,也不能对其他人事造成伤害。你不用水,就不要让水龙头一直开着;即使你喜欢狩猎,也不能跑到可可西里拿藏羚羊练手;即使你喜欢飙车,也不能在公共交通中超速。
请在这里留言讨论
<<< 回到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