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 观点

Workflowy 与幕布

Posted on 2017-05-18,6 min read

time:2017-05-18

author:wolf3c

字数:1.6K


这是两个互联网产品,Workflowy 是异类的开创者,在大家都想着怎么把脑图做的更加智能精美时,Workflowy 却用最简单的无限层级列表的形式逆流而上。幕布则是 Workflowy 的抄袭者,在看到 Workflowy 被很多人接受后,在看到中国用户访问 Workflowy 网络延迟后,他们(幕布的创始人)决定抄袭一个出来,最开始的版本真的是抄袭(不管现在他们是不是承认这一点,我清楚地记得他们刚做出产品时,在相关采访文章中很真诚地告诉大家,他们就是看到 Workflowy 受人欢迎,但是在国内访问不太方便,所以做了幕布。),但是后来的事情变得有趣了,幕布随后加入了脑图模式、文件体系、富文本、图片、多种形式地导出等,现在的幕布嫣然成了一个功能强大的脑图工具。

可能和大家以前才想到的很多 C2C 不同,Workflowy 一直保持着自己的小众,而他的抄袭者在国内做得反倒是有点风生水起(这里的抄袭并没有贬义)。

在一个行业中,第二超越第一并没什么稀奇,很多时候,第一作为探路者,经常需要承受试错的成本,而第二作为跟随者往往可以保存实力后期勃发,这点在商业世界中如此,在国家之间也很常见,就像我国可以在三十年间走完希望发达国家(尤其是英国等)几百年的路,其实并不是中国人就有多厉害,只不过作为追随和学习者,不但没有研发成本,而且没有犯错的机会。

但是有意思地是,Workflowy 过了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转变,既没有试错,也没有尝试向幕布学习一下(如果他们看到幕布的话)。事实上,即使他们不知道幕布,你说 Workflowy 的创始人(Michael Turitzin)没有想到脑图、富文本、图片等,或者说他们没有收到这方面的需求,我都不相信,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现在幕布的路,一定在 Workflowy 创始人的脑子中翻转过几遍。

为什么,为什么 Workflowy 不为所动?

我想很多人都会说这叫克制,这叫做减法。显然我不满意这个答案,不然我又何必写呢。

如果说做产品就是克制,就是做减法,那么何必做呢?先搞出一个东西,然后天天看着它,想想可以减掉哪里,一有想法,就满脑子「克制」二字。too naive。

我假设 Workflowy 的创始人想到了脑图形式、文件体系、图片等,并且他们知道这种产品会有什么样的市场,但是他们依旧选择了那条小众的方式。在这里,我用自己的想法来猜测这里面的原因。

Workflowy 以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层级与 note——无限重复地组织了所有的内容。并且所有的 note 都只能展现很少的一部分,所有这些都只是为了让用户可以不再思考形式,逼着用户放弃花里胡哨的外表,只把脑力放在自己要思考的东西,或者说用 Workflowy 给大脑进行快照,如果加入太多的各种形式,人们在思考的时候如果想到一个图片,就会不由自主想要找他,觉得什么重要,就会去调字体等,这样一个人的思考就会被打断,这点与专注于思考背道而驰,所以这些都东西都被放弃了。

回到做产品,其实所谓的减法、克制,都不过是一种说辞罢了,为什么减法、克制比加法等更被人视为正面呢?有两个原因:

  1. 在一个大组织中,减法确实更难,原因我在以前写的《减法难》 中大概分析了一下。
  2. 这是一种偏误,被人们看到和熟知的产品都是一些做大的有名气的产品,这些产品为了自己的商业目的,不得不加入很多功能,(可能也正是其中很多功能,让它吸引很多用户),现在,这些知名而又笨重的产品被一些人诟病时,他们开始提倡要做减法,而这个做减法的声音因为是这么有名气的产品发出的,那么很多普通人就说,连那么大的产品都在做减法,我们这种小公司,还不赶快学习。

做产品,要考虑的不是用减法还是用加法,而是你的产品要做什么,要提供什么,如果不考虑这个,那么产品就是没有灵魂的,即使天天做用户调研、天天做产品测试、天天讲究交互体验,也不过是一只仅仅发出声音的烦人的无头苍蝇,或者根本连声音都小的没人听见。

当然,这里说了 Workflowy,并不是反衬幕布做的不好,就像我说的,要考虑自己产品要提供什么,幕布显然和 Workflowy 的定位产生了细微的差异,所以他们俩在产品本身的比较意义已经不大。

最后,我在搜材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 Workflowy 联合创始人的采访记录,英文的,我还没来得及看,想过两天读读,正好验证自己的猜测是不是正确。

有趣的是,该采访记录贴在幕布:https://mubu.com/doc/d6d554ada7f


请在这里留言讨论

<<< 回到首页 <<<

下一篇: 不对称性与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