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16-08-17
author:wolf3c
字数:3.1K
目标读者:事情被父母包办的年轻人
目录:
[TOC]
那些关心你的人
很多年轻人说自己没有自由,生活就像提线木偶,小时候父母让学英语不让打游戏;高中时父母让学好数理化不让打球、早恋、进网吧;大学专业是医学因为父母认为收入好,以后家人生病就医方便;一毕业就被逼婚……
对我们的关心大致有两种:
- 替你决策。比如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决定文理分科,决定大学专业,决定什么时候恋爱……
- 替你完成。比如替你准备好出门的行李,替你找好工作,替你疏通关系,替你买房买车……
有人说:那些人打着关心你的口号,其实是在害你,让你一直在象牙塔中无法成长。
乍看有几分道理,貌似确实如此,很多人确实因为这些,变得依赖心太强。
被「关心」的结果
心理上
被决策的人,如果结果好,大多少有感激,如果结果不好,则多是埋怨。被选专业的人就是很好的例子。
很多父母替他选好专业的人,如果学得不好,他们一般是这么想的:我的专业是父母选的,这不是我的兴趣,所以我学不好,我不想在自己不喜欢的地方浪费青春,一切都是因为父母逼我学这个。
但真实情况可能是:任何一个专业要学好都不容易,在他学不好的时候,在他学得很累的时候,他感觉这个专业不可爱了,而当年选专业的时候是父母决定的,所以,这不是自己的兴趣,这不是我的问题,都怪父母。
当然,如果专业成绩优秀,那么多半是因为自己聪慧过人加刻苦努力。至于是不是父母逼他走的这条路,那就不关心了。(当然,实际原因可能是开卷 + 试题简单)
被「完成」的人,一般只有不再有人帮他完成的时候,才会出现惋惜或抱怨。
拿准备出门行李这事举例,如果一个人从小出门的行李都是父母被准备好的,突然有一天父母去旅游了,他要出门只能自己准备行李,这时候他大概会一边手足无措地准备东西一边埋怨父母。换一个场景,替他准备行李的父母如果发生了意外,那么他大概只能一边惋惜父母健在的美好时光一边手足无措地准备东西。
总体来说,很多时候,被「关心」的人不会对施予者有太多好评,而且被「关心」的人很容易出现负面的心理活动。
能力上
决策是个确定目标、收集信息、权衡利弊、规划路线的过程,这种能力不但有各种技巧方法,还有三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不是可以速成的,也很难通过书本或授课获得,从实践中习得是必须走的过程,父母代替完成就是抢走了这个练习的机会,这势必会让被「关心」的人在这方面薄弱。
被「完成」也是一样,生活中很多事情你不能通过书本来一步到位,比如准备行李,没有哪本书列举了你出门行李的 checklist,即使有,那也只是一个模板,你需要根据每次出门的情况不断完善自己的行李清单。很多学生工作后第一次出差会不知道带什么,他们要么忘带东西,要么跟搬家似的。
这么看来,「那些人打着关心你的口号,其实是在害你」这句话是对的了?你如果把这话告诉父母,这估计会被骂死。
为什么「被关心」
「被关心」的原因有:
- 施予者愿意为你付出,希望你过得更好;
- 施予者认为你无法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 施予者认为自己可以做的比你更好;
对于愿意为你付出的人,应该感激不尽。问题就出在后两个上,说到底,你有没有自己很自信地决策过?你自己做好过一次行李准备?
看到很多人说「我的父母不让我做,我没机会表现自己啊」,这是一个很扯淡的说法,自从你上了学以后,你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其实并不多(除非你父母是你的班主任),你自己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己决定干嘛,很多事情如果你不告诉父母,父母根本就不知道,并且你很清楚这一点(比如:做了错事老师让叫家长,你却对父母只字未提)。文理科选择,说到底是你自己填上去的,你撒个谎父母可能被蒙在鼓里半年,到时候木已成舟。但是你这么做了吗?同样,你完全可以在父母替你做前就着手独立准备行李。
所以,实际上一个人一直「被关心」可能是因为他自己在默默逃避每一次决策或要做的事情。
为什么要不「被关心」
可能也有人说,如果有某个人可以一直「关心」自己,那也是挺好的,可以省掉很多麻烦。事实上,如果真这样那确实挺好,但现实是残酷的:
-
很少有一个一直能「关心」你的人;
这点估计没有反驳的,父母会老去,你也要担起生活的责任。
-
别人做的选择不一定就是好的选择;
- 世界变化很快,与以前大不相同,可能性和方向越来越多,那些关心你的父母往往会显得越来越守旧;
- 随着你成长,你的内心越来越丰富,他人很难再理解你的内心深处;
-
别人做的选择,你却需要承担选择的后果;
这点非常重要,也是你放弃「被关心」最重要的原因,不论是父母为你选择的专业还是给你付的买房首付,真正的承担者都只是你,你需要去学习这个专业的东西,你要为那个专业付出时间精力,你可能还要从事那个专业的职业,你需要去那个房里住很长时间,你要因为那个房子每天在路上花费三小时……
其实不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清楚,生活还得自己过,决策还得自己来,到头来,即使是管你二十几年的父母,也无法替你去面对生活种种,他们终究只能在一旁看着。即使他们为你写好一生的剧本,为你准备好道具服装,但是上台演戏的人只能是你,再关心你的人终究只能是看戏。
怎么做?
如何做到不再「被关心」?如何「拿回」自己的主动权?如何不再做「提线木偶」?
对于「被关心」者
-
不论谁给你做的选择,都要认真对待,因为现在你是唱戏的,其他的人看到的只是你;
-
从小事开始,尝试自己决策、自己完成;
开始写自己的行李清单、打理行李,开始决定要不要出去旅游一次,开始决定又不要买 iPhone 7(我是说规划自己的现金流,不是让你考虑要不要跑到父母那里要钱)。
-
为自己做的事情负责,即使结果再烂,也要打碎牙和血吞;
你应该做好这个准备,因为决定是你做的,也是你执行的。不过你承受了坏结果后会发现,其实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只不过是个小浪而已。
-
可以参考他人的意见,但是不要无脑接受;
生活中如此,工作中更应如此,如果你是产品经理,你的原型评审常常出现各种意见,如果你不想清楚就全盘接受,东西出来后,结果好则还好,如果出了问题,那么责任全在你,这时候最好不要跳出来指责那个提意见的人。(即使是领导的意见也要如此对待)
当然一意孤行也不是一个好选择,你要有足够的知识来支撑你的判断。(所以,学习和思考很重要)
对于施予者
-
人生只有一次,过好自己的就好,不要将自己的遗憾强加到其他人身上;
一辈子没有成为医生的父母,他们对医生这个职业有偏执的喜欢,所以大多希望孩子成为医生;农民父母大多希望孩子可以进入政府机构或当老师,因为这两种职业在他们看来最有权力和最高贵(有文化)。
-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父母要慢慢放手;
猛地不管不问不是好的选择,从小事开始放手,逐步把孩子推向生活。
-
你认为的不一定就是对的,你计划的不一定就是可操作的;
就像那些不让孩子早恋的父母,在孩子工作后又马上要孩子找到女朋友,他们也不想想,那些孩子从来就没机会练习「恋爱」这个技能,也没有一套完善的好对象评判体系,更没有备选项,怎么就能一朝找到你们满意的对象。父母认为计划完美,但实际执行的人不知所措。在农村,父母对孩子说上学要用功,不要早恋,不要贪玩,等孩子长大了又说,你看旁边那家的小子,出去打工半年就骗回来个对象,你上大学这么好几年还没个对象。
-
你可以提出意见,但那只是意见不是指令。
工作中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很多提供意见的人喜欢越俎代庖,替主事人做决定。产品经理嫌弃开发能力不够,自己提出技术方案;开发人员认为产品经理傻逼,自主决定增加产品功能;销售人员觉得产品思路不对,自己画原型给开发……
其实有一点需要明白,很多时候你得到的信息比当事人少得多,所以你说的意见只是在你看来理所当然,所以,最好还是清晰陈述自己的意见给当事人就好,相信他的判断(如果你都不相信他,费劲巴拉提意见干嘛?盐吃多了吗?)。
再强调一点,如果你能力不足,知识不够,最好的选择是多咨询几个有相关知识的人,不要为了体现自己不是「木偶」就独断专行。
请在这里留言讨论
<<< 回到首页 <<<